最新调查:青少年网络游戏者成瘾比率3% 是欧美3倍


近日有媒体发表亚洲第一个与国际标准接轨、规模最大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调查,结果发现成瘾比率约3%。有关专家指,网络成瘾者多半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成就感,若家长一味负面指责,会让状况更糟。

2018年6月底,世界卫生组织(WHO)将“网络游戏成瘾(Gaming disorder)”纳入精神疾病。媒体发表最新研究结果,团队调查了8,110名10到18岁过去1年曾玩过电脑网络游戏的青少年调查,发现“网络游戏成瘾”比率为3.1%,文献指出西方国家为1%,我国为其3倍。

这项研究是亚洲第一个以国际“网络游戏成瘾”标准所做出大规模在地调查,今年8月也获得权威期刊《行为成瘾期刊》(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)刊登。

许多家长、老师甚至游戏玩家感到疑惑,究竟“网络游戏成瘾”的标准是什么?每天花许多时间“玩电动”,就是所谓的“成瘾”吗?

专家指出,团队参考美国精神医学会所订的“网络游戏障碍症”准则会谈受试者,并且订出3个会谈判断标准,包括:1、玩到无法自制,例如超过原本预计时间仍停不下来;2、日常生活功能受影响,例如玩游戏玩到废寝忘食;3、上述状况持续1年。研究于2016年至2017年进行,研究方法是采深度的“结构式诊断性会谈”并辅以问卷,准确度相当高。

研究团队对于“网络游戏”的定义是“过去1年曾经玩过以电脑为载体的网络游戏”,因此玩手游、社群通信软件等都不算在内。

调查结果显示,网络成瘾者平均每周游戏时数超过40小时,但未成瘾者平均不超过26小时,成瘾者在网络游戏中消费的金额比未成瘾者多、男性成瘾者多于女性。研究也发现,初中小的成瘾者游戏时间比高中生长,这可能因为大脑负责自律自控的前额叶,随着年龄成长才逐渐成熟的缘故。

现实生活中缺乏存在感

专家提醒,在临床上,这些网络成瘾青少年问题大多都出在网络之外的现实生活,如学业成绩不理想、遭霸凌、家庭关系不和睦等等,许多孩子因此无法从生活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,网络便成为他们逃避现实、快速取得成就感的场域,“如果现实生活可以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,他们自然不会在网络中愈陷愈深”。

过去其他亚洲国家针对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,会出现高达10%-30%的数字,林煜轩指出,这是因为多半未采用国际通用的网络游戏成瘾标准。

参与研究的精神科医生邱于峻也表示,重点应该关注青少年是否对网络有“耐受性”,若他们开始为了上网、玩游戏,严重影响日常生活,且“停不下来”的话,才算是网络游戏成瘾。

但专家也呼吁家长、老师,避免一味以负面态度指责孩子沉迷游戏的行为,或者立即阻断禁止玩网络游戏,反而应当更多的关注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身心状态,以“健康促进”取代“治疗疾病”的眼光,积极鼓励孩子从现实中找寻成就感。


标签: